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荟萃丨李实、詹鹏: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李实、詹鹏 浙大共享与发展研究院 2022-06-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教授和研究员詹鹏博士在该专栏发表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并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立足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扎实推进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现实。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仍是一个中等收入偏上的国家,人均GDP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还比较低,中低收入的群体比例较大。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共同富裕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谋划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方面,需要重视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清醒认识当前社会经济现状,认清目前与各项共同富裕目标的差距,实事求是地推进共同富裕;二是激励不同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共建共富共享,充分带动低收入家庭增收;三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需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理解共同富裕内涵,提高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和发展能力;四是科学认识效率和公平之间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要着力为低收入群体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由此,我们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总体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基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仍然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现状,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合法致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形成共建共享共富的局面。


先富带后富、帮后富,要求重点关注中低收入群体。应该承认,这些群体多数分布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因而增收政策应该向这些地区倾斜,实现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看,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借此提高初次分配收入来源。另一方面是通过社会保障政策给予足够多的基本保障,发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养老保障政策在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是给予足够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在增收方面尤其注意两类风险:一是经济上的风险,帮助弱势家庭应对天灾或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巨额亏损;二是身体上的风险,帮助弱势家庭应对发生概率低、但影响后果严重的大病问题,防止因病致贫。




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就说明,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人群人力资本积累差异所导致的个人发展能力的差别。因而,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均等化,缩小个人能力的差异不仅是缩小收入和财富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基础。这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基本公共服务包含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覆盖了人的全生命周期,影响人的早期发展能力、成年时期就业能力和老年时期的生存能力。


因此,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特别要关注“一老”和“一小”的问题。老年人的养老、婴幼儿的养育和教育中公共资源的投入和配置最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以“老有所养”为例,目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让面临养老保障不足的人群能够从养老保障体系获得充分保障。


让老年人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表明了一个社会的“尊老”美德,而“幼有所育”却代表了一个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婴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家庭条件、营养水平、养育方式、学前教育都对其后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婴幼儿是最需要关注的人群。特别是中西部等发展条件受到制约的地区,为他们提供同等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应该是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实现共同富裕要建立发展和共享相互兼容机制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发展与共享之间的关系,均等与效率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公平与效率之间不存在矛盾,更不是一种“二者选其一”的选择项。社会公平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然而,均等(平均主义)与效率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特别是发展成果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会影响到效率和发展。我们改革前的经济建设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应该看到,均等和效率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倒U”型关系,即完全的均等分配(平均主义)会导致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过大的分配差距也会导致低效率,而处在二者之间的共享状态会带来更高的效率,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在“平均主义”状态下,缺乏激励机制,也就无效率可言。在分配差距过大状态下,一些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群会缺少发展机会,无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能提高发展能力,会造成社会的分裂,容易出现社会混乱,打断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寻找发展和共享之间的兼容机制。


共同富裕并非是均等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的过程。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甚至更为极端的“劫富济贫”的再分配方式都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宗旨。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上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为政策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政策实践应紧盯共同富裕目标,立足于实际,依托于理论,落实于“以人为本”,扎实推进。


END


李实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收入分配、公共政策、贫困、劳动力市场等。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研究项目等1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以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三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1994年、2010年、2017年)、联合国人类发展奖(2007年)、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10年)、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11年)、杜润生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2015年)、第八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18年)等。目前兼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薪酬研究会副会长、德国劳动研究所(IZA)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作者:李实、詹鹏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原文编辑:李澍

推文编辑:邢笑慧


浙大共享与发展研究院

联系邮箱:

zjuicpd@zju.edu.cn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